SPC统计过程控制的发展史

关键词: SPC,统计过程控制

导语: 1924年5月16日,休哈特提出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p图,随着这张控制图以及其中有关过程控制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著名的SPC理论的诞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y)成立两个小组,以休哈特(W. A. Shewhart)博士为学术领导人的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研究组,以道奇(H. F. Dodge)为学术领导人的产品控制(Production Control)研究组。 其中,休哈特研究组经过研究,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监控过程的工具—控制图(Control Chart)。这就是SPC统计过程控制的萌生阶段。

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

1924年5月16日,休哈特提出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p图,随着这张控制图以及其中有关过程控制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著名的SPC理论的诞生。

1931年休哈特对其理论进行了总结,写出了一本划时代的名著《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控制》(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ions)。这本著作可以称得上一代名著,因为在他出版半个世纪以后的八十年代仍能在美国再版,由此可见其学术价值。

控制图在英国及日本的历史

英国在1932年,邀请休哈特博士到伦敦,主讲统计品质管制,而提高了英国人将统计方法应用到工业方面之气氛。

1950年控制图被引进到日本。同年日本规格协会成立了品质管制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的JIS标准。

继休哈特控制图之后的其他控制图

在休哈特提出他的控制图(我们称之为“休哈特控制图” )之后,又有人陆续提出数十种控制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如下几种:

累积和控制图(CUSUM,Cumulative Sum Control Chart):它可以将一系列点子的微弱信息累积起来,所以对过程的小变动灵敏。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EWMA,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 Control Chart):它最早由罗伯茨(S. W. Roberts)在1959年提出。它是另一个检出过程小波动的控制图,其性能几乎与累积和图相同,而且在某些情况之下较之CUSUM图更容易建立与操作。

田口控制图:运用田口质量控制思想建立的控制图,它注重工序控制的经济性。

无先验信息小批量生产的控制图:1969年希利尔(F. S. Hillier)与新加坡杨中浩提出了小样本控制图,1991-1995年久森伯瑞(C. P. Qusenberry)提出了Q控制图。

有历史信息小批量生产的控制图:1997年我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张公绪教授的学生卜祥民博士应用贝叶斯(Bayes)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弥补了小批量生产样本少的缺点。

选控控制图(Cause-Selecting Control Chart):前述控制图都是全控图,及对所有异因都加以控制。而选控图是选择部分异因加以控制,它由我国张公绪教授1980年提出。它对统计诊断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