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过程控制(SPC)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SPC

 

统计过程控制(SPC)就是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贝尔电话实验室就成立了以休哈特为学术负责人的过程控制研究组和以道奇为学术负责人的产品控制研究组。经过研究,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监控过程的工具——控制图,第一张控制图是休哈特在1924年5月16日提出的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而道奇与罗米格则提出了抽样检验理论和抽样检验表。这两个研究组的研究工作影响是深远的,在他们之后,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论文出现,但至今仍未能脱其窠臼。

从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休哈特可称为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奠基人。休哈特在20世纪20年代创建了过程控制理论,通过总结于1931年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名著《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这本名著堪称不朽之作,在它出版半个世纪以后的1980年仍在美国再版,可见该书的价值。该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质量管理发展史上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理论体系的建立。

控制图是贯彻预防原则的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的重要工具。控制图可以发现异常原因,通过对异常原因的分析,找出改进途径并纳入标准,进而实现对同样异常原因再次出现的控制。控制图是质量管理七工具的核心。

1984年,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调查了115家日本各行各业的中小型工厂,结果发现平均每家工厂采用137张控制图。这个数字对于推行统计过程控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些大型企业应用控制入的张数是很多的,例如,美国柯达彩色胶卷公司有5000名职工,一共应用了35000张控制图,平均每个职工7张。为什么要应用这么多控制图呢?因为彩色胶卷的工艺很复杂,在胶卷的片基上需要分别涂上8层厚度的1-2微米的药膜。此外,对于种类繁多的化工原料也需要应用控制图进行控制。我们并不可以追求控制图张数的多少,但可以说,使用控制图的张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程度。因为控制图越多,受控制的因素就越多,因为质量越有保障;控制图越多,参与科学控制的人员就越多,组织的质量意识就越强。

至今,统计过程控制(SPC)已经问世90余年,随着不断发展,SPC已经不再专属于国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也逐渐开始实施SPC并从中受益。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