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动人的质量观:田口方法的波动质量观

关键词:田口方法

导语:田口方法的质量观认为,应将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产品售价是对消费者的最初损失,消费者从购买商品时就一次性承受了这部分损失,但损失的实现形式实际上是折旧,质量好的产品实际的折旧年限要长于标准。这不得不说是我听过最动人的质量观。

上世纪60年代,作为田口方法主要提出者的日本著名质量工程学家田口玄一博士首先提出波动性质量概念。按照田口博士的定义,产品的质量就是指产品上市后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大小。这里的“社会”主要指顾客及其相关方。“损失”的核心是指产品功能波动所造成的损失大小,它可以用质量损失函数来进行描述和计算。按照田口博士的观点,不仅不合格品会造成损失,即使合格品也会造成损失,只是损失大小的影响不同而已,只要产品质量特性没有达到理想功能均会造成损失。

田口方法的质量观,一方面将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可以用质量损失函数这个统一尺度来度量不同类型产品的不同质量。另一方面,田口博士还指出质量改进的直接目标就是不断减少产品的功能波动。目前,波动性质量观的局限性主要在服务领域。

一般来说,产品售价是对消费者的最初损失,消费者从购买商品时就一次性承受了这部分损失,但损失的实现形式实际上是折旧,质量好的产品实际的折旧年限要长于标准。其后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产品性能降低、可靠性差等原因,会导致功能缺失,耗费能力量加大,以及不可避免的维修保养费用等。所有这些损失从本质上讲都来源于生产制造阶段的产品质量特性波动。

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看,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质量管理费用;

2. 由功能波动造成的损失;

3. 由弊害项目造成的损失。

第1类损失较易衡量,第2、3类损失则需要数学抽象建模表示。理想状态下,第2、3类损失应采用质量特性值与理想值偏差的平方,用损失函数来进行评价,但实际中,只采用与目标值的偏差的平方来评价第2、3类造成的经济损失。

生产部门的任务是通过日常的质量控制和工序管理活动,使得对工序的质量管理费用(第1类损失)和质量损失(第2、3类损失)之和达到最小。

将管理费用分摊到单件产品,则必然有以下两类费用(均为单件产品费用):

B=检测(测量)费用

C=处理费用(使工序恢复到所希望的状态或调整产品的费用)

以上两类费用之和与质量损失进行比较,如管理费用比质量损失要大得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则说明管理过度;反之,若同时客户反馈质量问题较多,则说明管理部充分。

当今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生产线上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工序管理和产品产品,加工本身由机器进行。田口方法的一个附带作用还能根据最佳控制方案来估算线上工作人员的最佳人数配备。田口方法的质量观将质量与成本、损失联系起来,这种损失不仅包括制造企业的损失,还包括用户和社会的损失,你是不是已经被其“实在”的内涵深深打动。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