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质量管理

导语:质量管理,是现代制造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无论是事前还是生产过程中,亦或是事后,这三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文章重点对质量管理的这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事前、事中、事后,组成了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流程。企业在实施品质改进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并把握好每个阶段的特点,才能针对性开展工作。这也是进行质量管理、提升品质的关键。

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过程控制阶段和“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事前的质量控制阶段又包含了“外部”的质量控制和“内部”的质量控制两项,也就是说,实际上单从产品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理解为这么四个阶段。然而有很多企业由于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不深,将质量管理等同于质量检验,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简单的“质量把关”及“不良品处理”,而忽视了质量的事前控制与事中的过程控制。进而使质量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东边“着火”就赶到东边“救火”,西边“洪水泛滥”就赶到西边“抗洪”,哪里出现问题就到哪里“抢险”,最终偏离了质量“管理”的方向。

一、 事前控制

首先,要提高质量意识。而现实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处理质量与进度关系时,往往是质量让进度,就是质量意识不到位的表现。设计与制造的矛盾、采购与资金的矛盾、销售与开发的矛盾、能力与外部环境的矛盾等,无一不影响产品质量。

其次实施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质量目标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关注的焦点,给出了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方向,它确定了预期的结果,并指导企业使用资源来达到这些预期的结果。对于一批特定的产品,制定质量目标并进行管理同样是必要的。质量目标,既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又要满足企业整体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应企业内外环境。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要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实施质量预控。如产品上线前,对质量管理人员和生产单位进行要沟通到位,使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要事先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还有供应商的管理和原材料进货检验。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时,首先又需进行“供应商等级评估”。其目的是通过评估来确定“最优”的或者说是“最合适”的供应商予以供货,进而确保原材料的供货质量。同时通过有效的“供应商等级评估”建立相应的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供应商管理奠定基础。在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时,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即被评估供应商的经营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的运行情况。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有效考察、评估来保证供货产品的质量及其稳定性。在对原材料进行进货检验时,要对其外观、数量、型号规格及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验证;检验合格的材料做好标识并放行。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严禁发放,确应工程需要必须紧急放行的材料,应严格按规定办理紧急放行的审批手续。

二、 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就是要将过程方法覆盖所有的活动。狭义的质量主要指的是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包含了各项工作质量。过去,抓质量往往只注重产品的制作过程,而忽略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只注重产品制作过程的测量和监控,而忽略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测量和监控。实践证明,如果过程方法只覆盖产品的制作过程活动,而不去覆盖所有过程活动,效果也肯定不会好。所以过程方法的运用,必须覆盖所有过程,不仅大的、关键过程的活动,而且小的、一般过程的活动也要重视运用;不仅是产品制作过程活动,而要从产品策划开始到产品出厂后的服务整个过程覆盖到位。质量最有效的管理是认真执行规范的要求,按技术规范及工艺文件的要求实施各项管理工作。

1、切实做好过程策划工作,提高工艺工作的准确性

过程策划是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各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按程序文件的规定、程序和方法在受控状态下长期有效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所设计产品的质量,工艺工作必须未雨绸缪。在产品设计开发初期,就应以用户要求为基础,并超过产品要求进行产品生产的基础策划,制订详细的过程开发计划,充分考虑现有人员、工装、装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各接口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各项任务的目标值和时间表具体细化到各接口部门,并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按规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切实做好过程策划工作,准确地进行人员、工装、设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方面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必要的工艺方案设计与评审,做到计划落实,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只有准确地做好这些前期策划工作,才能合理地组织开展全面的工艺工作,提高工艺工作的准确性,减少盲目投资,避免造成不良资产积压和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提高工序的质量能力

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即在加强一般工序质量控制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重点控制,保证工序经常处于受控状态。当发现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不能满足工序能力要求时,控制点负责人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汇报,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改进和提高,保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使工序能够长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

3、加强过程质量审核,提高工艺管理水平

质量审核是为了验证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其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质量工作。企业外部的质量审核,是以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代表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权威认证及供应商质量能力认证。企业内部的质量审核,是以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过程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为核心的一系列质量活动。过程质量审核是持续地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生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 事后检验

事后的质量检验是一种技术性检查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对产品的事后“判定”和“处理”。因为,质量检验的执行,首先是通过掌握检验依据(如了解产品要求、检验标准、检验规范和检验方法等);其次是进行实际检测或试验,并进行有效记录(包括测量的条件、所得值、观察的技术状态等);再次是比较和判定;最后是进行确认和处置(检验有关人员对检验的记录和判定的结果进行签字确认,是否可以“接收”、“拒收”、“复检”或“放行”等处置)。对于一些质量水平较低的生产工序,事后检验是不可少的,但质量控制应是源头治理,预防越早越好。事后检验控制要逐渐取消。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企业已经取消了事后检验。

质量管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实行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要在时候把关,更重要的是事前预防与过程的质量管控。只有整个流程执行下来,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标。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