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车间现场管理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既实用又能遵守法规标准?今天,我们来看看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在进行车间现场管理是容易犯的7个错误。
图示:车间现场管理暴露的7个常犯错误
在考察工厂时,我们通常进入眼帘的就是组织结构图,并且不难从中或多或少的发现运作障碍问题。但是,其实在ISO9001标准中,其并没有要求工厂准备组织结构图(只要求给出管理结构的定义和沟通流程)。车间现场管理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既实用又能遵守法规标准?首先,我们来看看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在进行车间现场管理是容易犯的7个错误。
大部分小工厂都没有专人全职负责检查产品质量,问题是,大部分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人检查质量。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只有那些能配置全天候监管员的进口商才能与这样的工厂合作。
生产部门关注的自然是尽快把产品送出工厂大门,同时控制成本。所以,当产品质量不合格时,需要一个更有权威的人来喊停。
如果这个人(质检经理或他的下属)汇报给生产经理,明显会缺少独立性。
在大部分管理良好的工厂里,生产部门的业绩是基于每个生产车间的效率来衡量的。效率比是由计划所需时间除以实际生产时间得出的。
如果计划所需时间设置得太低,效率比就会被人为拉高了,那么生产经理就不必要求他的团队提高效率了。
由谁来设定计划时间呢?很显然,应该是计划团队。(每个环节的“标准”时间,由生产部门和/或工业工程师团队提供。)因此,生产经理不应该汇报给生产经理。
我认为生产经理应该管理维护部门,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我注意到,在中国,有很多雇佣了超过500名员工的企业却没有设置工业工程部门(简称IE)。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个好的IE部门能帮工厂节省成本。
这样的部门关注如何让工作变得更简单、更安全,如何让产品的品质更高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它会负责设计工模和其他工具,改善设计图纸和流程,重新配置设备等等。
我没有看到任何中国企业有战略级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经理能提高员工的平均技能水平、降低流动率、防止事故和员工自杀事件的发生、创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样的职能应该至少与财务和日常管理同样重要。
在中国,夸大其词的职务称谓非常普遍。这里有几个会引发误解的例子:
车间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围绕着对现场涉及各项管理活动的策划、控制和改进等几个重要阶段展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系统地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方法,不断提升各个阶段和部门间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避免上述的几种常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