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去工业化,哪个应为中国制造所用?

关键词:工业化

导语:工业化指的是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业,而非落后的制造业,中国但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也应时时刻刻被国人以及企业所牢记!

一直以来,工业化都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实体经济中,工业经济可谓是中流砥柱。但是近年来,由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人们对去工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等经济战略。那么,工业化与去工业化,如今的中国制造应往哪个方向发展呢?

以史为鉴

回顾历史,西方列强崛起,皆因强大之工业。18世纪,英国率先发起的技术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虽然德国工业化比英国晚了50年,但德意志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极大增强了工业实力,并开始挑战英国与法国为维持的国际秩序。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会的还有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也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4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和美国一道重新划定了战后国际秩序。

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际地位,就没有经济的持续繁荣,回顾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徒有战胜国之名,却无有战胜国之实——一战结束后,山东权益被日本攫取;二战后中国外蒙和东北的权益被美国处分给了苏联。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综合国力不如人。

因此,我国应该坚定不移的发展工业化,而非去工业化。

坚定不移发展工业化

回想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20%,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让西方政客更加心惊胆颤的是,2007年的时候中国工业产值才仅仅是美国工业产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国哪怕不顾自己在中东还没填平的大坑,也要坚定不移的重返亚太,在经济上试图和美国在亚太的马仔达成TPP,力图孤立中国;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宾等马前卒与中国制造摩擦;在军事上将F22、F35、萨德系统等先进装备和精锐部队部署到亚太,并频频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举行军演......

相对于美国曾经的三个对手——德国、日本、苏联,三国的工业巅峰实力也就只有美国的70%,美国从来未面对过中国这样的对手——兼具人口庞大、国土广阔、教育发达、工业体系完备、文明底蕴深厚等特点于一身,确切的说,中国的工业潜力远胜于美国!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会被做成“白菜价”,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谓将实至名归,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造血能力会日益贫乏。

而“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则直指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美元霸权——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完全瞄准了美国的软肋,一旦美国的政治影响力被削弱、高端制造业被中国冲击、美元霸权被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美国军事力量全球回缩将不可避免。而中国完全没有必要与美国争一时之长短,只需发展工业,苦练内功,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将美国势力逐出亚太的可能性。

如果国人在某些经济学家的忽悠下,搞“去工业化”,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则完全是自废武功——当年南非的工业不可谓不强,不仅一只脚跨进核门槛,还能生产号角mk2坦克、蜜獾战车、石茶隼、G5等先进装备,但在曼德拉上台后,遵循西方的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工业化”,使南非从发达国家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而苏联的教训则更为深刻,苏联解体后,原本完备的工业体系支离破碎,在解体后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已从昔日苏联时期的工业帝国,沦落为以出售石油、天然气和苏联时期遗留的家底为生的资源型国家,被誉为“拥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乌克兰、叙利亚这种低烈度的冲突,俄罗斯的干涉和介入不仅造成了本国经济的严重内伤,实际干涉、介入能力相较于苏联时期可谓天上地下。

纵览列强兴衰成败,可谓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希望国人引以为鉴,坚定工业化道路不动摇!但需要强调的是,如今我国正在执行的经济战略去产能的正解应该是强工业化而非去工业化,产业过剩、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已经是过去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工业化指的是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业,而非落后的制造业,虽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难以迅速赶超发达国家,但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也应时时刻刻被国人以及企业所牢记!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